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文|陳俊雲 高飛翔 劉銳 賈凱方 展望2025年的美股科技股,市場共識與分歧並存。溫和經濟增長、寬鬆監管環境、有利產業周期等料將繼續支撐美股科技股上行,並伴隨更為均衡的市場風格、高波動性、通脹尾部風險。AI對部分互聯網領域(在線搜索、Robotaxi等)的影響、科技巨頭麵臨監管環境、本輪軟件板塊複蘇持續性、AI Agent的落地節奏、AI算力投入持續性 ROI測算、半導體硬件周期板塊(企業IT硬件、模擬芯片等)複蘇力度、存儲芯片價格周期等料將成為美股市場2025年主要分歧 關注焦點。我們繼續樂觀看待未來12個月美股科技股的投資機會,並將軟件SaaS視為板塊top pick,同時建議關注互聯網巨頭、AI算力產業鏈、金融科技、半導體周期複蘇等子領域投資機會,不斷聚焦個股層麵機會的挖掘。  ▍市場共識:期望收益、市場風格、尾部風險、行業偏好。 基於近期和美股投資者的廣泛交流,我們總結發現,對於2025年的美股科技股,市場在如下方麵存在明顯共識: 1)期望收益,溫和的經濟增長、寬鬆的監管環境、有利的產業周期等料將繼續支持美股科技股上行,考慮到市場缺乏明顯估值收縮理由,納斯達克指數層麵20%左右的年收益仍是相對合理的目標; 2)市場風格,考慮到美聯儲對抗通脹難言完全結束,疊加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市場料將繼續維持高波動,經濟預期向好、中小企業監管政策放鬆等料使得科技巨頭、其他企業之間的業績增速差在2025年顯著收斂,有助於市場風格回歸均衡; 3)尾部風險,相較於擁擠交易、關稅等潛在風險,投資者更多將通脹回升視為首要的尾部風險; 4)行業偏好,投資者將軟件板塊視為top pick,亦關注互聯網巨頭、AI算力、半導體硬件周期板塊複蘇等領域投資機會。 ▍市場分歧:AI影響、軟件板塊複蘇持續性、AI算力投入持續性等。 通脹粘性、特朗普政府係列政策、歐洲經濟疲軟,以及GenAI推進節奏 對科技產業的影響路徑等,均構成了2025年市場大多不確定性的來源,亦使得市場在行業和個股層麵形成了諸多分歧: 互聯網:AI對在線搜索 共享出行的影響、科技巨頭監管環境等。1)2024年,市場對傳統搜索、共享出行表現出極大擔憂,考慮到技術、用戶習慣等諸多不確定性,AI對上述領域的影響市場短期很難達成共識,諸多觀點尚無法證實亦無法證偽,但我們預計將是漸進、緩慢的過程,因此也允許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不斷觀察和思考,我們需持續關注:用戶在線搜索行為變遷、自動駕駛算法進展等;2)市場預期特朗普政府政策會使得美國企業麵臨的行業監管壓力明顯降低(含科技巨頭),對此我們保持謹慎,加強對科技巨頭的監管在兩黨層麵並無太多分歧,近期美國司法部針對穀歌的反壟斷訴訟將是重要觀察窗口。 軟件SaaS:本輪複蘇持續性、AI Agent推進節奏等。1)我們判斷,自2024Q4美股軟件板塊需求開啟複蘇,此輪複蘇較2023Q4的脈衝式反彈具有顯著差異,背後具有更為堅實的基本麵支撐,主要包括大選後美國宏觀經濟預期的改善、政策不確定性的消除、AI Agent導入加速、降息通道開啟,以及疫情期間需求泡沫的自然出清等;2)微軟copilot的平淡表現,疊加2B市場本身相對緩慢節奏,市場擔心AI Agent是否會重蹈覆轍。考慮到過去一年來AI工程化努力的不斷突破,強化學習帶來的邏輯推理能力的顯著改善,以及最近部分企業的產品進展,我們對於AI Agent保持更為樂觀的態度。 半導體硬件:AI算力投入持續性、周期性板塊複蘇力度等。1)基於北美CSP CAPEX、微觀供應鏈等信息觀察,我們預計全球2025年AI算力投入仍將保持高速增長,但AI算法、算力供應鏈、下遊應用在節奏、路徑等層麵均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在不斷的質疑和擔憂中波動前行,看長做長,商用GPU+ASIC協力同行,料將是美股AI算力產業鏈2025年的最可能情形;2)考慮大選後經濟預期的向好、降息通道的開啟等,我們看好企業IT硬件、模擬芯片需求在2025年複蘇的可能。我們預計當前的存儲芯片價格下跌更可能是一次mid-cycle調整,而非周期性價格下跌的開始。同時考慮到英特爾foundry業務不確定性、半導體行業複蘇疲軟等,我們判斷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預期仍存在進一步下修的可能。 ▍風險因素: 美國經濟再通脹風險;全球地緣政治衝突、貿易關稅、特朗普政府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全球經濟超預期下行風險;科技行業監管持續收緊風險;AI技術進展不及預期風險;企業關鍵技術、人才流失風險等。 ▍投資建議: 展望2025年,溫和經濟增長、寬鬆監管環境、有利產業周期等料將繼續支持美股科技股上行,納斯達克指數層麵20%左右的年收益仍是相對合理的目標,市場風格有望更為均衡,但高波動性預計仍將延續。我們將軟件SaaS視為未來12個月美股科技板塊的top pick,同時建議關注互聯網巨頭、AI算力產業鏈、金融科技、半導體周期複蘇等子領域投資機會,不斷聚焦個股層麵機會的挖掘。  本文節選自研究部已於2025年1月1日發布的《前瞻研究行業美股科技板塊專題報告—美股科技股2025年的共識與分歧》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為麵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麵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製投資風險,應首先聯係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係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並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訂閱號中的所有資料版權均屬中信證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複製本訂閱號中的內容。除經中信證券認可的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為均屬違法。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